自由贸易的主要障碍已不是货物贸易领域内的关税,而是服务贸易与投资领域内的监管、非关税壁垒以及市场的开放度。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在未来的改革开放中,自贸区无疑将继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这个角色需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最近笔者到一个自贸区实地调研,与当地企业、智库以及自贸区管委会做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总体来看,过去几年,这个自贸区在改革探索上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但是,调研中笔者也发现,自贸区目前的创新更多地集中在政府简政放权上,自身流程创新居多,在推进开放转型上,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比如,在服务业市场开放上,自贸区目前还面临一些制约,人员、要素流动还面临着相当多的细节性的掣肘。例如,一些港澳大学生毕业后要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还面临着“派遣证”这种制度的制约;港澳创业人员在学位、培训、科研、执业资格上尚未实现互认;在资本的流动上,也面临着诸多掣肘。对这些情况,自贸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了不少实际案例。
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服务贸易的比重将逐步提升,这也是我国开放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例如,国际贸易规则的聚焦点已从货物贸易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转变。自由贸易的主要障碍已不是货物贸易领域内的关税,而是服务贸易与投资领域内的监管、非关税壁垒以及市场的开放度。
从自贸区调研情况看,尽管2017年6月我国自贸区负面清单从122项缩减到15个门类、40个条目、95项特别管理措施,但相当多的仍然是针对服务贸易。这使得自贸区在服务贸易的先行先试上还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自贸区无疑在这方面要先行先试。
当务之急就是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比如,把发展服务贸易明确作为国内自贸试验区转型的重大任务。自贸区向全国输出的经验,应该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提供的。这就需要自贸区在服务业市场开放及服务贸易方面推进重大制度创新,在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更高标准的经贸规则上先行先试。
再比如,允许各自贸区根据自身承载的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及经济特点,创新政策及体制机制。在负面清单上,要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制定更加精简的、对接国际标准的新版负面清单,争取到2020年,负面清单中对服务贸易的限制范围缩小到40项左右。
服务贸易的实质是人员交流。自贸区需要在加快推进人员进出的便利化上加快突破,实行更加便利开放的出入境政策。核心是推进某些国际职业资格的互认试点,鼓励国际专业服务业人才在自贸区内创新创业。通过专业交流逐步全面放开人文交流。
自贸区是我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自贸区这块好钢就需要用在服务贸易大发展上,闯出有利于服务业双向开放的新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