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令人意外,人工智能的相关议题是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的热门话题,贯穿了持续四天的全部论坛议程。仅仅作为一个特定领域的技术创新,很难想象人工智能的新一轮发展会在2016年之后引发如此长期且广泛、高频的关注。这固然与人工智能本身的可争议性有关,但如果对比十年前同样颇具争议的生物基因技术,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专家的开放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领域交叉碰撞的可能性,无疑对推动人工智能的相关讨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即使如此,人类对于即将进入的人工智能时代仍然知之甚少:现有制度能否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又应如何构建新的治理体系和治理工具应对伴随人工智能发展而兴起的新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当前的持续性讨论并没有对此做出回答。我们只知道,未来已来,却不知道是以何种方式而来。
事实上,奈特笔下的“不确定性”必然存在,使得对于未来的任何猜想都不得不面对可能出现偏差的窘境。无论是悲观派所认为的“机器将要奴役人”,还是乐观派所秉持的“人类可以教化机器”,无不是源于既定立场的思维逻辑的自然演绎,而并非针对客观观察的事实分析。从这个角度讲,与其对未来的社会形态忧心忡忡,不如聚焦于当前正在发生的变化而稳步向前。
人工智能对平台经济产生冲击
任何技术创新的兴起实际上都嵌入在已有的经济结构之中。就当前而言,平台经济无疑已经成为互联网兴起并普及之后的主要组织模式和经济结构。对于人工智能兴起在经济领域所引发的冲击进行分析,不得不以此为基本出发点。
包括亚马逊、脸书、谷歌以及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在内的诸多公司已经构建了网上平台,以推动范围广泛的个体生产活动,它们在促进不同交易完成的过程中,也改变并控制了人们工作、社交、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传统方式。数字化进程的加深为平台经济的兴起提供了基础条件。信息技术推动的生产转型旨在将可程序化的算法应用于各种场景,从消费、娱乐到服务、生产;而当这些算法被转移到云端并因而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数据存取和利用时,基于平台的市场和经济生态便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且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具备集中优势的垄断寡头。
人工智能的出现既为平台经济的进一步集中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变革的方式准备了土壤。就前者而言,现有的平台寡头基于所积累的海量数据,自然成为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受益者。以中国的互联网平台为例,百度基于语音和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进一步完善其搜索引擎,阿里巴巴基于大数据分析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贷款服务,腾讯则在挖掘社交数据的基础上可以设计更加优质的虚拟游戏。但巨头的机会还不仅限于此。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当前发展阶段,通用性、基础性技术尚未形成,由此为下一个“安卓系统”的诞生提供了空间。正因如此,无论是在硬件层、系统层还是应用层,各个巨头都正在倾尽全力试图把握先机。百度的自动驾驶、阿里巴巴的城市大脑、腾讯的智能医疗,无不试图成为所在行业的基础与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代表现有的平台巨头不会受到威胁,人工智能技术在以下三方面为后来者挑战前人准备了条件。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可能推动颠覆性商业模式的出现,并因此对已有平台形成威胁,基于机器学习从而提供推送服务的今日头条便对传统平台的广告业务带来了冲击;其次,现有的竞争者可能因为人工智能技术而获得新的竞争力,从而可能逆转现有竞争结构,京东长久以来倾力投入的物流系统在无人机、机器人及其他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终于开始充分体现其潜力,并因此可能对阿里巴巴形成更大的挑战;再者,现有平台的接入者可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而成为细分领域的新巨头,并反过来影响现有平台内部的权力关系,例如滴滴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其累积的出行数据进行更多利用从而反过来影响其作为微信平台接入者的地位和议价能力。
由此,人工智能对平台经济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当前平台巨头既有可能进一步固化现有结构,但挑战者的赋能却同样可能对此产生冲击。对于公共政策而言,保护竞争与创新是主要目标。在人工智能引发经济结构转变进程中,究竟以何种方式保证其朝着有利方向发展,是决策者需要考虑的任务。
如何防范人工智能加剧社会分化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技术,导致了新业态的出现。以前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变得可能,以前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变化在新业态的冲击下成为关键。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这个新技术使得全天候监控公民的出行轨迹成为可能,由此产生的新业态如货运产业将不再需要雇佣货运司机。伴随着技术进步与产业应用,对治理的挑战也随之产生,引发了对于社会公共政策的研究与讨论。
失业问题或许是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最为热门话题之一,但更关键的可能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分化问题。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针对“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工作是否会比其创造的多”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1896名专家在此问题上分歧巨大。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其《未来的工作》报告中更是直接指出,“目前的就业格局即将瓦解,但这种瓦解更为复杂多样,其原因不止是自动化”。事实上,每一次技术革新的确会带来就业结构的改变,但这并不代表普遍性失业的发生,值得注意的反而是伴随技术进步而来的社会分化的加剧。自动驾驶汽车当前高企的成本使之成为富人的专属品,即使是普适后的自动驾驶汽车仍然存在加剧社会分化的可能。
人工智能对结构性失业的影响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在得到明确结论之前或许并不适宜过多公共政策进行干涉,但在教育、社保方面则需要及时的政策倾斜。这具体体现为要求公平、平等等伦理原则嵌入算法,以及要求不同区域之间协同发展。
在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之后,人工智能终于在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等诸多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腾飞。在未来的人类生活中,人工智能也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这样的图景,我们不必惊慌,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但是,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我们所处的变革时代,准确界定其可能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与社会风险冲击,是当前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对中国而言,新技术的出现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伴随着我国国家层面战略规划的出台,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必将跃上新台阶。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经济与社会变革,对于助推人工智能时代的崛起,既有必要性,也有其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