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我国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数据显示,今年1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收入13968亿元人民币,支出13813亿元人民币,顺差155亿元人民币。其中,货物贸易收入12659亿元人民币,支出11100亿元人民币,顺差1559亿元人民币;服务贸易收入1309亿元人民币,支出2713亿元人民币,逆差1404亿元人民币。与去年12月份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2081亿元人民币顺差相比,今年首月出现大幅度下滑。同时与去年同期相比,顺差值也大幅下滑。面对“双下滑”状况,专家表示,这主要是由于货物贸易进口加大所致,一方面表现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说明了当前全球市场的逐渐回暖。
“长期以来,中国外贸顺差主要依靠货物贸易的贡献。”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建平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今年1月份货物贸易支出较多,货物贸易顺差明显下降,这是最终导致我国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整体顺差下滑的重要因素。而我国服务贸易长期以来都存在经常性逆差现象。因此“双下滑”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近一段时期进口货物增加所致。
“这表现出我国居民消费日益增长,尤其对海外产品需求强劲,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加之过节因素,我国1月进口货物也增加了。”张建平说。
除此之外,近一段时期全球市场复苏明显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例如,今年初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上调了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报告预计,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小幅加快至3.1%,较世行去年6月的预测值上调了0.2个百分点。张建平认为,面对复苏态势,中国需要进口大量零部件、资本品以进行更大规模的加工组装和海外出口,这无疑增加了进口量。“不仅如此,近一段时期全球市场上大宗产品价格较为合理,中国对大宗产品需求正在扩大,这包括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张建平说。
“当然近一段时期人民币升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张建平表示,这使得我国对海外产品的购买力不断加强。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进一步升值3%,在岸即期汇率升值3.3%。这对我国进口和海外消费有利。
对于我国服务贸易长期以来处于经常性逆差,有关专家提示,应该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和特点出发,理性看待。一方面,服务贸易逆差,尤其是旅游、教育、文化服务的逆差,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全球优质资源能力不断提升的现实。另一方面,居民对于法律、咨询、通信、金融和健康医疗等服务业需求的增多也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随着今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在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将会日益提升,长期逆差现象也有望逐渐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