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介绍了2020年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一季度服务进出口总额11523.0亿元,同比下降10.8%。其中,出口4442.8亿元,下降4.1%;进口7080.2亿元,下降14.5%。
服务贸易结构优化
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表示,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下降,但贸易逆差延续了去年以来的缩小势头,结构有所改善。对此,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进出口数据既体现出短期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服务贸易进出口长期的变化趋势。从短期来看,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总额都出现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受到短期因素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态势更加突出,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持续提升。逆势上涨的态势表明未来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动力强劲,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对于未来服务贸易进出口的走势,赵萍认为,服务贸易的规模下降幅度会持续收窄,结构会进一步优化,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占比也会持续提升。此外,服务贸易出口向好的态势会更加明显,服务贸易逆差会进一步缩小。
“受疫情影响,一季度服务贸易大幅下滑,特别是旅行服务(含旅游、留学等)、运输和建筑服务,主要由于跨境人员物资设备限制以及各国国内管控和限制措施。当然,目前的影响是阶段性、暂时性的。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不会成为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中长期因素,随着疫情消退和各国防控措施解除,未来服务贸易还将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受短期疫情因素影响,一季度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呈下降趋势。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收窄。对于影响服务贸易逆差缩小的因素,赵萍指出,一方面,我国加快复工复产的进程推动服务贸易出口的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与此同时,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趋势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秩序受到较大影响,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服务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此,疫情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双向影响进一步加快了服务贸易逆差的缩小。另一方面,长期来看,我国服务业增速和在GDP的占比持续提升,服务业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了我国服务出口的竞争力,从而使我国在高附加值的服务出口领域竞争力不断提升,有助于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缩减。
与此同时,庞超然表示,逆差大幅缩小主要包括旅行、运输和建筑服务进口下降,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大幅增长。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增长反映了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特点,体现的是中国服务贸易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外部市场需求对我国内知识密集型服务依赖程度极大。长期来看,随着国内企业技术水平逐步提升,未来服务贸易结构持续优化,逆差逐步缩小的态势不会改变。
知识密集型服贸占比提升
一季度,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4669.3亿元,增长7.8%,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0.5%,比上年同期提升7个百分点,显示出较强的抗疫情冲击能力。
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逆势增长的主要原因,庞超然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包括保险、金融、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使用等内容,其快速发展主要受益于国内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一方面,我国在积极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有助于加速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知识密集型服务的出口能力。另一方面,从进口的角度来看,我国经济在向高质量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第一第二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更多技术和知识的支持。现阶段我国对国外先进技术和知识方面的需求强劲,从而进一步使我国知识密集型进口规模持续扩大。综合知识密集型的出口和进口的高增长,促成了我国整体知识密集型进出口规模和占比的大幅提升。”赵萍进一步说。
值得关注的是,出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知识产权使用费、金融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分别增长29.2%、23.9%和14.7%。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2045.1亿元,增长4.1%,占服务进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8.9%,提升5.2个百分点;进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分别增长38.4%和6.2%。对于未来知识密集型进出口在行业领域上的变化,庞超然认为,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服务贸易比重均达到60%以上,主要由其人力资本优势较为突出的产业所带动。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转型,人力资本和人才红利特征不断显现,未来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还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对一个国家而言,无论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无论是货物项目还是服务项目,出现贸易逆差并不奇怪,但我们仍需要对服务贸易逆差给予足够重视,并努力将其进一步缩小。
业内专家建议,首先,做大国内生产类服务业与生活类服务业体量,强化服务出口支撑力与供给力。一方面,要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鼓励和支持制造企业通过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精准营销;另一方面,要鼓励高端装备、先进技术、优势产能向境外拓展业务,推动制造业国际合作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同时继续扩大金融、电信以及互联网等服务领域的开放口径,通过引进优质外资形成服务市场“鲇鱼效应”,倒逼国内企业在服务上加快升级,进而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其次,延展与增强服务出口长板。目前来看,我国新型生产要素正在加速积累,劳动力优势正逐步向人力资本优势转化,资本优势正逐步传导到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知识产权、标准等高级生产要素优势的积累中,新兴服务出口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步提高。为了稳固与加强这些长项,推动服务出口朝着高附加值领域跃进,可在加大出口退税、下调增值税率等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索。同时,注意促进新兴服务出口力量的渗透与互动,强化海外市场开拓的整体匹配能力。
再次,弥补与加长服务出口短板。知识产权与旅游服务是目前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两个重要来源。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科技银行等形式,加大科技成果向市场实用转化,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通过相关政策鼓励新技术应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新技术、新知识型高端人才的培育,建立人力资本持续累积机制;同时鼓励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释放知识产权聚集与裂变功能,提升知识产权输出竞争力。在旅游服务出口领域,要利用技术赋能,加强对外旅游形象与旅游产品宣传,充分调动旅游企业优化国内旅游产品,丰富吸引海外游客的文化旅游元素。
最后,做足服务业的成色与质量。服务业出口其实就是企业在更宽幅和更纵深的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对标国际规则是提升自身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水平题中应有之义。一项对全球500强企业的跟踪调查表明,企业顾客满意度每提升1个百分点,5年后平均资产收益率提高11.3%。为增强中国服务出口比较优势,有必要在服务特色、服务内容丰富度以及服务信用丰满度等方面持续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