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服务外包公共信息平台欢迎您!

加快适应新常态, 积极扩大服务出口——《服务出口重点领域指导目录》解读

分享到:
时间: 2017-06-19  来源:  点击:


  2016年,全球经济仍在复苏道路上蹒跚前行,主要市场需求复苏乏力,地缘冲突日趋复杂,黑天鹅事件接踵而至,世贸组织大幅调低全球贸易增长预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减速,结构调整压力增加,急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进程。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化大生产能力,应该也有可能在危机后的调整期整合与集聚主要要素资源,明确并提升自身在国际服务业分工产业链中的地位。《服务出口重点领域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颁布,为引导各方关注,将政府与市场更好结合、加快产业结构和投资领域优化、服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


  一、适应经济新常态需要加大服务出口促进力度


  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增速下降的背后反映了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发展服务贸易,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而且也是中国有效用好自身要素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渠道。


  对外贸易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持续30余年高速增长后需要有所调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导致原有贸易增长方式难以持续。中国在开放过程中获益,也已经建立起与世界各国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继续探索国家间协同分工的模式需要在服务行业着力,降低单位经济增长值对各类要素投入的需求。沿海地区自上世纪末受益于加工贸易而获得迅速发展,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差距不断扩大。加快服务贸易有利于通过加快经济落后区域的发展速度,降低经济不平衡,不涉及厂房和生产线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低,更容易起步。与货物出口相比,服务出口对环境影响更低,服务提供方受地理距离的影响较小,尤其适合内陆省份。此外,随着中国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对服务的品质和内容提出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更多元化的全球服务,而且也对本地服务提供者期待更高。


  中国拥有出口服务的重要基础。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五个维度之一,域内国家愿意加强规划协同,促进道路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扩大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为人员跨境流动提供更好条件。中国积极实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也在双边领域为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帮助企业开拓服务出口市场创造了条件。各级政府对扩大服务出口持支持态度,为服务出口积极创造条件,利用自贸试验区等平台探索扩大开放发展的经验,利用政策资源引导和鼓励企业在服务贸易示范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区域集聚发展。各行业的服务企业发展迅速,在电信、金融、保险、教育、建筑工程、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娱乐服务等行业领域都出现了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围绕大企业提供技术和业务支撑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服务企业的外溢影响力大幅提高,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在通讯等领域已经开始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中国各服务行业人力资源充沛,每年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众多。不仅在数量上能够为劳动力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提供充分支持,而且在高校加大贴近企业需求的做法支持下,人才的结构也会更适合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华人已遍及全球,海外就业数量持续增长,中国人在服务行业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为解决许多国家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供给缺口做出贡献。各国对中国护照的认可度提高,签证的便利也为以自然人移动为模式进行的服务出口创造了更好条件。


  二、促进重点领域服务出口有利于加快转型升级


  通过两年多的酝酿和协调,最终出台的《目录》体现了各方意见,内容全面,涵盖22个大类的服务。可以看到,尽管与WTO中关于服务业的分类口径不尽相同,《目录》的行业分类主要考虑的是中国现有的国民经济分类方式,与政府行业管理分工相衔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引导和鼓励《目录》所涉及服务出口的优先发展,不仅有利于服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也有利于国内环境的显著改善和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目录》的实施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进程。加快发展《目录》中提出的服务行业出口,更好满足全球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并将通过贸易路径反作用于经济产业,逐渐调整产业结构,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深远,不仅大幅压缩了货物贸易出口企业的市场,而且使得大量资金脱离实业。《目录》为资金的流向提出了可选择的路径,有助于为经济增长重新提供新的动力。《目录》专列“与生产制造相关的服务”,按照农林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和能源分配等中国国民经济统计部门分类分列,对于发挥中国制造现有优势,促进相关产业升级提供系统支持。


  《目录》的实施有利于显著改善国内环境。重工业和高污染的轻工业曾经在中国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产业国际转移规律仍将发挥作用,产业向其他国家的转移趋势不会改变。将资源要素更多用于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创造足够就业岗位和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的转型提供有效支持。通过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服务出口将大幅降低同等制造业增加值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固体、气体和噪音等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工作条件,有利于雇员的身体健康。通过系统性和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加速降低环境受经济的破坏性影响,加快雾霾、水体和土壤治理,大幅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和幸福感受,进而留住人才,增强社会活力。


  《目录》的实施有利于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国企业具有较强活力,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中通过竞争巩固行业地位,服务企业同样不会例外。除了服务业企业通过自身出口规模的增加和区域的拓展增加发展动力外,行业与企业之间还能够通过相互配合,形成更好的协同发展效果。例如,加强计算机信息、金融、保险、法律和会计服务出口,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走出去”的跟随式服务,帮助企业更好更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扩大研发服务出口,有利于促进技术出口,在区域乃至国际规则制订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多措并举、协调发力


  当然,《目录》列出的行业并不等同于完成产业和贸易结构的实际调整,要实现《目录》目标还需要做好系统工作。除了对《目录》配套的措施加强落实、对《目录》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调整优化,以及在产业链和配套行业上做好协同发展外,还应注意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促进服务出口需要注重服务业的环境标准。尽管服务业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和依赖总体比制造业要低得多,但仍不能忽视服务业的环境问题。一些服务业所需的配套产品或辐射污染也不低,且伴随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业务额快速增长。应注重对服务行业发展的环境规范,避免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服务出口受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影响较大,也容易受到各类措施的影响。与制造业相比,多数服务业相对发展历程不长,在全球范围未形成标准或未被各方充分认可。中国促进相关行业出口,应尽早探索建立区域或全球领域的标准和规范优势,在“一带一路”或自贸协定中优先探索和推动,为服务出口创造良好环境。


  人力资源结构性调整需要系统设计和逐步推进。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发展往往对社会人力资源储备提出挑战,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高。但几十年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人力资源,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对于劳动者来讲难度很大。发展服务出口,除了关注市场需求外,也需要充分考虑本地劳动者的现状。既要通过新增就业人口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引入外来劳动者的方式满足新兴服务产业需求,又要避免因为原有产业退出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鼓励原有产业升级发展或推动过渡产业发展,为大众创业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国家实践和地方实践相互促进发展。除了国家层面的《目录》,一些省市也在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目录。例如,在《上海市服务贸易促进指导目录(2015年版)》就结合上海市打造世界一流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定位,将体育服务贸易纳入扶持领域。可在服务出口促进上探索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和水平层面网络关联的政策措施借鉴推广相结合的模式。以《目录》为代表的全国范围的服务出口促进所涉领域相对较广,在对中国经济整体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同时针对性不够,可探讨在地方服务出口促进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复制和推广。注重遵守国际规则,履行中国已经承诺的国际协定要求,在合规审查的前提下鼓励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和示范城市在《目录》之外探讨针对各自资源要素禀赋特点和发展重点实施有地方特色的政策,为服务出口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保障。